周 口 市 教 育 局
教电〔2018〕416号
周口市教育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
与应用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完成河南省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实现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和智慧校园试点示范,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工作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建设重要性、紧迫性
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指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宽带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与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宽带接入和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两项内容。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是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信息化应用的必备环境和重要支撑,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截至2018年7月底,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为96.4%,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为78.4%。而我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仅为72.7%,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为72.6%,宽带网络接入和多媒体教室覆盖率在全省均居末位,差距较大。同时,我市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还存在其他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园网络覆盖范围不均衡,尤其是对农村学校(教学点)的网络覆盖重视不够;校园网络建设标准低且不统一,网络接入学校带宽和教室接入率普遍偏低;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差次不齐;缺乏长效的推进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在体制上存在严重制约,等等。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我市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的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的推广普及。因此,加快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校园网络应用效果,已成当务之急。
二、明确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目标任务
到2018年10月底,全市中小学校(教学点)全部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和校内网络全覆盖,支持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学习等应用,实现全市中小学师生在校能上网、网速快。初步形成校园网络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经费保障等良性运行机制,有力支撑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逐步形成以应用促教学、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管理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创新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模式
根据《2018年河南省电化教育工作要点》(豫电教馆〔2018〕18号)文件精神,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模式建议采用购买服务模式,即“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分区域招标;运营商参与建设,负责运维;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学校评价付费”的校园网络建设模式。
“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分区域招标”,即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参照相关标准(见周教电〔2018〕132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校园网络建设方案和标准后,分区域统一招标。“运营商参与建设,负责运维”,即基础电信运营商参与投标,承担校园网规划设计、设备购置、工程施工、宽带接入,网络运维、人员培训等建设和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学校评价付费”,即学校依据服务标准和评价办法,对中标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质量定期进行评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评价结果,统一按年度支付运营商费用。
该模式能够较好解决校园网络建设和运维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快速扭转区域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滞后的局面,加快实现中小学校园网络全覆盖的目标。
四、强化中小学校园网络应用
“重建设、轻应用”是影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各地、各学校要树立“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加强校园网络基础环境建设。要把校园网络建设与周口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好智慧校园的试点示范。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校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强教师队伍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未来人才提供坚强的支撑。
五、完善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工作,在市教育局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电化教育馆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关机构,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各项任务如期完成。要组织电教、教研、师训等部门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指导本地学校和师生用好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与学习效果。
(二)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迅速摸清本地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统筹制定本地区校园网络建设方案,细化建设标准,确定建设模式,建立推进机制,严格项目实施和验收管理。各县(市、区)《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方案》须报送至市教育局申核批准,并依此为依据,实行台账式管理。
(三)落实经费投入。按照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豫教基一〔2013〕1055号):“统筹安排使用信息技术教育费等相关经费渠道,主要用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的补充与更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及日常运行维护”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豫政〔2015〕16号):“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现有相关经费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要求,借鉴驻马店市和滑县等兄弟市、县的成功经验,各县(市、区)要统筹使用信息技术教育费和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设备的运行维护、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形成持续稳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四)提升系统环境。各县(市、区)要把校园网络建设与学校教师、学生用计算机和教室多媒体等终端设备的配备工作结合起来,整体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水平,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同时,要基于校园网络环境,认真做好本地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五)加强督导检查。中小学校校园网络建设作为评价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将纳入市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检查内容,以督导推动校园网络建设和常态化应用。市教育局将定期通报各县(市、区)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工作推进情况。
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