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人大四届八次会议第177号议案的答复
来源: 教育体育局 时间: 2022-08-15 18:20:5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尊敬的赵晨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收悉后,我们立即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现就涉及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把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建了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调控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发展规划、管理和业务指导。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模式,特殊教育综合体系日益完善,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升。

1.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一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标准,大力支持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各县(市、区)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二是“一生一案”妥善安置入学。建立联动机制,各县(市、区)教育部门会同残联精准核查适龄残疾儿童相关数据信息,并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估认定,提出适宜的入学安置建议,确保应入尽入、应随尽随、应送尽送。三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特殊需要,增加补助的种类,落实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水平,做到“应助尽助”。

2.大力提高特殊儿童受教育水平。一是发挥特殊教育学校骨干作用。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均建设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教育康复设备配备,进一步了充实办学条件,提高了招生能力。各校按照国家特教学科课程标准开全开齐课程,同时分层次分类别对学生开展各类康复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二是扎实推进随班就读。认真落实《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并为接收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中小学校建立资源教室,确保特殊孩子“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是积极开展送教上门。针对生活不能自理及因家庭原因不能按时接送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我市自2015年开始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普通学校积极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各地选拔出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助残送教责任教师,为送教对象送文化知识、送自理能力培养、送康复训练,确保他们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3.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是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利用“七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和疫情汛情等灾难教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手语唱红歌 无声传经典”“我是疫情防控宣传员”等,引导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开展训练活动,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各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景激趣、实物展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功能室,对学生开展缺陷补偿和特长潜力挖掘等康复训练。三是开展个别化教学活动,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学生不同身心特点,制定出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等作用,增加如语言康复训练、对口升学和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家校沟通等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4.推动特殊教育“两头延伸”。一是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我市教育和残联等部门相互协作,采取融合教育以满足残疾幼儿入园就学,创造条件为学龄前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目前我市在幼儿园及康复机构安置学生92人。二是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普通高招、职业技术及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残疾学生的升学机会和就业能力。近年来,西华县、扶沟县、商水县特教学校相继举办了高中部,先后有30多名残疾学生通过特殊教育高考圆了大学梦。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承担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的普通学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努力办好学前特殊教育,采取学前融合教育、在特教学校开设学前班等形式,满足残疾幼儿入学需求。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快乐成长成才。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王燕捷    联系电话:8319225

                     


2022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信息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