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科学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布局下,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城区“集团化”、校际“结对化”和乡镇“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统筹“上”“下”资源,推进扶沟“高质量”办学。为打造教育强县,进一步擦亮教育品牌,近年来,扶沟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对教育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的战略机遇,始终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保障,有效整合县内各种资源,以改革破瓶颈、解难题、促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先后荣获了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市优秀生培养先进县等诸多荣誉。尤其是在市教体局的具体指导下,2017年我县以全省33个县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2022年又被认定为全市唯一首批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统筹“强”“弱”资源,推进城区“集团化”办学。为发挥“名校效应”,自2015年开始,在城区探索实行了“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实力较强的实验小学为龙头,重点带动城区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先后把郑关小学、金海路小学、金塔路小学3所学校设为分校,四个校区实现了管理、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集团内300余名教师、8000余名学生的管理难题,形成了“一校四区三统一”的办学管理模式,变弱校为强校,学校新建即高起点,有效缓解了城区优质学位少的难题。在此基础上,2022年,城区新村小学与村小大张小学、高庄小学,红卫小学与花园小学也推行了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化”数量,提高了办学效益,这些分校在生源数量、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城区学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
统筹“城”“乡”资源,推进校际“结对化”办学。采取“城区示范校+乡镇中心小学”的形式,以“省示范校”实验小学、“省特色校”红旗小学、新村小学为依托,对15个乡镇中心小学开展对口帮扶、结对办学,实现了师资融合、资源共享、教学教研同步的捆绑式发展。如省特色校新村小学,结对帮扶曹里乡中心小学等5所乡镇中心小学,县教体局投资30万元为该校建立完善了电教一体化平台,实现了课堂同步;该校每年向5所帮扶中心小学分别选派一名业务骨干担任副校长,驻校进行常态化办学指导;5所被帮扶中心小学每年分别选派3名班子成员或业务骨干,到新村小学跟班学习。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助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统筹区域资源,推进乡镇“一体化”办学。在乡镇区域内,推行中心小学与小规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如白潭镇以2所中心小学为依托,把全镇划为东西两个学区,东区辖10个村小,西区辖9个村小,在区域内实行教师“一体化”配备,教学教研“一体化”管理,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通过体音美等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和线上“一体化”教学等举措,调剂补充各成员学校的体音美教师,确保全镇各小学课程开足开齐。目前,乡镇一体化办学模式已覆盖全县各乡镇,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学科性短缺问题,促进了学生素质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