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最后1米”是这样打通的
来源: (周口市教育体育局) 时间: 2018-02-28 02:05:1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教育扶贫“最后1米”是这样打通的

丁玺

 ■ 打通孤儿救助“最后1米”,给孤儿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带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

  ■ 万名教师进校园、进课堂、进班会、进农户,打通宣传工作的“最后1米”

 ■ 利用教育人脉资源打通“最后1米”,从根本上剜掉了穷根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沈丘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将孤儿救助、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教育资源四项工作中的短板,定义为教育扶贫中的四个‘最后1米’,我们必须坚决打通。”沈丘县副县长、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孙自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希望之家=孤儿救助+1米

 

这个“1米”,就是给孤儿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带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

2017年3月初,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到新安集镇三大夫营村入户走访调研扶贫时,发现程信用、程功两个孤儿辍学在家,他们都是村里的扶贫兜底户。皇甫立新要求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尽快安排到县城最好的学校上学。

“我以后就是你们的妈妈。给你们洗衣做饭,给你们辅导功课,陪你们读书做游戏。”沈丘县思源学校生活老师李趁对程信用、程功说。沈丘县思源学校校长刘辉对这两名孤儿和另一名孤儿给予了特殊的照顾,指定专门生活老师,使他们享受到全校最优质的资源。在这些孩子看来,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家。

  

2017年11月10日,全县孤儿救助暨“希望之家”推进工作会议在沈丘县新区实验小学召开,现场为89名孤儿组建了沈丘县思源学校、沈丘县新区实验小学、沈丘县第一初中和沈丘县李老庄乡中心小学4个“希望之家”。这些孩子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了特殊的照顾。能在这些全县最好的学校上学,是他们平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却变成了现实。

2017年12月2日,记者走进沈丘县思源实验学校,近距离了解“思源之家”。在这里记者发现,管理制度上墙,被服、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去年12月7日,是李妞的12岁生日,爱心企业赠送她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老师和同学为她举办了一个生日party,李妞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刚入校时,李妞性格孤僻,与同学交往少。融入这个大家庭后,李妞活泼开朗多了。

为确保“希望之家”长期健康发展,沈丘县建立了“希望之家”领导小组和捐助委员会两个组织,提供了充分利用国家资助、大力倡导社会捐赠、实施政府兜底三项资金保障。学校指定临时监护人作为生活老师,安排任课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一对一精准帮扶,并建立健全“希望之家”儿童管理、学习、作息、生活等各项规章制度。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给百万群众送政策=四进活动+1米

 

这个“1米”,就是万名教师与百万群众感情沟通,心灵碰撞。

结合全县开展的万名党员干部大宣传大走访大整改活动,沈丘县教体局发动万名教师,扶贫政策“进校园、进课堂、进班会、进农户”。教师作为义务宣传员,讲接地气的话,说群众语言,与群众拉家常,变大宣传为送政策,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打通“四进”大宣传工作的“最后1米”。

进校园。大宣传给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也是一次教育资助政策的再培训。“通过宣传,我走出了认识的误区,扶贫攻坚也是我们的职责。”沈丘县洪山镇石关小学教师吴艳说,“原来我们只是教学,对政策一知半解。现在我明白了,教育扶贫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弄不懂这些政策,我们也教不好孩子。”

进课堂。每周一节课,课间延长10分钟,由教师对学生专门讲解教育资助政策,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还要组织考试。这几天,沈丘县卞路口乡实验小学五(1)班学生迎来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全班50名学生根据背诵的脱贫攻坚知识,接受了一次测验,考试分数还在班内公布。

进班会。各学校各班级每月召开两次家长会,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资助政策的再培训、再教育。沈丘县卞路口乡中学七(1)班学生王文豪的母亲多次参加家长会。她说:“以前我们见过类似的政策宣传。密密麻麻的宣传单,看不懂也讲不清,都随手扔掉了。参加家长会的集中宣讲,我们明白了,回去也可以做亲戚邻居的工作。”

 进农户。万名教师走村入户大宣传大走访,发放12万张政策明白卡、18万张政策宣传页,开展百万人口大走访活动。老师们通过大走访充分感受到:基层工作太辛苦了,老百姓的生活太难了,我们的学生和公民素质需要提高。拿着宣传单念,他们是听不懂的,所以我们要面对面给他们宣讲。不仅给他们宣传政策,还送温暖、送感情。

 在“小红帽、手拉手”活动中,沈丘县石槽集乡于营小学校长赵明带领师生利用体育课、周末时间当“清洁卫士”,为清洁家园助力。沈丘县纸店镇中心校发起“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迎老人回家过年”活动,倡议中小学生身体力行,敬老孝亲。全县万民教师走访有学生的家庭2.5万户,教师与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有的教师成了孩子义务家庭教师。这“1米”的打通,群众的口碑、满意度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贫困学生全覆盖=国家资助+1米

这个“1米”,就是国家资助政策不能覆盖的贫困学生,地方政府全兜底。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用教育强大后盾,真正打通国家资助政策不能全覆盖的“最后1米”。

“把证明开过来后,王艺涵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在老城镇就读小学一年级的王艺涵一家都很高兴。王艺涵户籍在陕西,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沈丘上学,也能享受扶贫政策。

沈丘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乡镇党委、政府建立贫困学生家庭登记、宣传等工作对接机制,与扶贫、民政、社保部门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共享机制,与贫困学生家庭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与学校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动态考察机制,与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建立贫困学生家庭定期研判会商机制。

“通过几项机制的建立,全县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链,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沈丘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邹振营说,去年春秋两季,全县共发放资助资金1569万元,惠及贫困学生24511人次。

沈丘县一系列兜底举措,影响了一大批爱心人士,纷纷向沈丘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剜掉穷根子=资源优势+1米

 

 这个“1米”,就是利用教育人脉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能仅靠‘两免一补’、‘改薄’、营养餐改善计划等教育资源优势,还要依靠教育系统人脉多、门路宽、关系广等自身资源优势,发挥项目节约节余优势、行政职能优势。这几方面资源优势发挥好了,‘最后1米’也就打通了,真正从根本上剜掉了穷根子。”孙自豪告诉记者。

 沈丘县教育系统1万多名教师,每名教师都是桃李满天下,他们下乡到村里搞帮扶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笔难得的、宝贵的人脉资源。教育系统帮扶干部郭猛,原是该县某小学校长。在帮扶工作中,他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刘记功腿部摔伤,数年没得到治疗,导致髋关节坏死,一双儿女几近辍学。郭猛多方联系,联系在省会一家骨科医院工作的学生,免除了治疗的7万多元费用,这笔钱对贫困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字。如今,刘记功腿好了,爱人也不用伺候他了,夫妻俩都能挣钱了,孩子们都正常上学了,彻底剜掉了穷根子。

在沈丘县“全面改薄”工作中,精打细算、严格管理,从管理中出效益、出资金,仅仅通过县政府紧急采购就结余资金310万元,按照规定程序,支持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惠及3万多群众。

 发挥行政职能优势,依法控辍保学。沈丘县在全省成立第一个教育执法大队,根据全县762名辍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人一台账,一户一说明,通过大量思想工作复学一批,根据家庭困难情况送教上门一批,达到复学条件不复学的依法下达《责令复学通知书》,采取法制手段强制复学。目前,该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困无故辍学。(教育时报 2018年1月19日)

责任编辑:(周口市教育体育局)